南学士-我所关注的话题热点,都在这里!

深挖学历贬值背后的真正原因

今年年初有一则消息,北京的硕博毕业生已经比本科还要多,但是这些硕博都卷出来了,正如一个网友分享的真实经历,三年前,他211毕业,手握腾讯阿里自己offer,最高四15万年薪,但他依然选择保研,三年后,只收到了两个offer,还都是偏远部门。有人调侃,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!40年前,一个中专生,可以轰动全线,30年前,大学生可以带着一家人在一线城市安家立业,而40年后的今天,大学毕业生甚至解决不了自己的生计。



为什么学历贬值的这么严重?原因当然不是大学生太多,经济不景气那么简单。学历贬值背后,对应的是中国社会的数轮大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沉浮跌宕。这篇文章一起来深挖一下。

1977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就初始于这一年,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,次年改革春风吹。满地中国学子迎来逆天改命的开天时代,但与大家想象中不同的是,那个时代的大学生,固然拔尖,但更大的时代机遇却属于中专省。伴随着改革开放,中国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,而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大难题,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专精的技术性人才,所以在1980年,我们学习苏联出台了中专政策,这一年中专生毕业足以轰动全线,而能考上中专的长辈们,无一不是天资超群的拔尖神。如今看来,这着实有些大材小用,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涌入,才让中国成功度过了工业人才紧缺的困境。与当下还有不同的是,如今的国企,只掌控重要经济命脉,而90年代之前国企,则覆盖方方面面,专司专营定配发放,所以那个年代的中专生,毕业是包分配的,也正因为得益于铁饭碗,中专制度才得以繁荣了十几年。



此后,1992时代的车轮压到这个节点。不得不猛踩一脚刹车,打出一个大大的急转弯。因为国企管理落后、效率低下,暴露出一系列的严重影响,国家决定由国营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主导转向为市场经济为主导,用市场的自我选择、优胜劣汰,增强生产者之间的相互竞争,从而提高生产技术、效率、质量,解放出强大的生产力。随之而来的就是国企改革和90年代汹涌的下岗潮。此后,大学生、中专生不再包分配,一切交由市场自我选择。而彼时技术人才的空缺早已填满,毕业了不再包分配,还要面临从国企失业的大量优秀技术工人的竞争。在那个年代,中专示微成为必然。不光如此,以往计划经济主导下,社会大量需要的不是管理人才,而是干活能手。但也恰恰因为之前中专的繁荣,反过来导致了管理、金融、会计等等在内商业、服务业白领人才的紧缺。随着向市场经济主导的。转变为了面向21世纪新发展的新需要,这些人才的填补成为那个年代的燃眉之急。并且当时的高校平均一个老师只带七个学生,完全有吸纳更多学生的能力。同时随着人口的扩大,高校的扩招既能满足人民教育的需要,同时还能让年轻人不至于过早进入就业市场,和大量下岗工人产生激烈竞争。于是1999年一场浩浩荡荡的大学扩招拉开了序幕。

大学扩招

这个过程其实也只持续了13年2012年本科扩招被叫停,教育部明确提出稳定招生规模,避免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。但是前13年,因为大学的扩招,很多职业教育的高校纷纷升级为大学,很多技术学校也踏潮跟风,开设管理、法律、金融等等专业,一方面导致此前强大的技术教育经过13年的衰退后彻底没落,另一方面,这是三年大学生的就业繁荣,也让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风气,只要进了大学以后就是坐办公室。如果谁还进厂干体力劳动的话,那就是十里八乡眼里不争气的孩子。说白了,一、根本没人愿意当技术工人,二、根本也没有好的技术学院来培养技术工人。而与之对应的中国经济结构,我们的第三产业,也就是商业服务业,占比也不过刚刚超过50%而已。

学历

至今为止,我们依然是一个以第二产业制造业为支撑的国家,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占到了足足40%。但是你看看一年到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有多少?而技术性的人才寥寥无几,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另一方面却是工厂急缺技术工人。中国缺的是工作机会吗?缺的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岗位。回过头你会发现,时代浪潮的沉浮是有周期规律的,从中专到大学,每个红利阶段都是十几年,阵痛阶段也差不多是十年出头。中专生有过红利期,也经历过阵痛期,大学生有过红利期,现在也来到了阵痛期。但我们还得知道,国家的行动早就开始了。从12年叫停大学扩招,到这几年开始中学分流,大力扶持技术学院,一个新时代的新浪潮已经蓄势待发,准备惊涛拍岸了。你看明白了吗?
赞 ()
分享到:更多 ()

相关推荐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